欢迎光临北京中能建医院,还您健康世界!

010-89903705

超声造影

发布时间:2020-04-07

                

一.超声医学发展历史

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中期,从一维幅度调制型(A型)超声仪检测离体脏器的厚度,到利用M 型超声仪探测正常人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直至70 年代初期发展到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的二维B 型超声显像技术;从窄带单频技术发展到窄带多频技术,当今重点发展宽频和超宽频技术;从模拟技术发展到模拟/数字混合技术,而近年的发展潮流则是全数字技术。80 年代从一维的连续波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频谱图,发展到二维彩色血流图和三维彩色血流图又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90 年代超声造影剂的研发与临床使用和超声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成功,使得超声影像诊断

技术进入了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诊断阶段。后续造影剂载药的研究又为超声治疗带来新的变革。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点”到“ 线”到“ 面”到“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灰阶到血流显像到组织运动显像维阵向到二维向三维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解剖性成像向功能性成像及分子靶向成像的过程;也是一个超声从诊断走向治疗的功能性转变。

二.超声造影的发展过程

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其他大影像均有相应的造影剂(对比剂)在广泛使用后,超声造影还在寻找和探索,公认的超声造影剂的历史始于1968 年,Gramiak 和Shah 报道注射Indocyanine 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进行M 模式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图像明显增强。空气微泡的存在是造影回声增强的主要原因。在70 年代和80 年代早期,这个发现被用于检测心内分流和瓣膜返流。目前超声造影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涉及肝、肾、心脏、小器官、颅内肿瘤及外周血管病变的检测及肿瘤的疗效评估,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信息,体现了超声技术的优势,仅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 年第1 期至4 期共发表99

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和短篇),其中26 篇(26.2%)为造影相关文章,其中实验研究占13/16, Pubmed 2012 年2209 篇,国家自然基金:2012 年(H1805)主题词与超声有关的立项共42 项,其中29 项涉及超声造影或微泡。

三.超声造影趋势

随着造影剂研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关注微泡靶向成像或載药定向释放治疗,同时也可结合超声辐照伴随的声孔效应促进药物吸收、基因转然,也可应用超声空化协同效应促使肿瘤血管栓塞和细胞损伤等等,这将为今后的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超声造影注意事项

2004 年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EFSUMB)颁布了第一份超声造影剂应用指南。2008 年EFSUMB 对超声造影(CEUS)应用指南进行了更新,增加了超声造影在肝脏以外器官的应用内容,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器官系统。总体来说,超声造影剂安全、耐受性好,禁忌症很少。但基于超声的基本原理,超声造影对于检查者经验也有一定的依赖性。如何提高其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专门的培训和方法的标准化对保证高诊断质量非常有必要性。

1)EFSUMB 要求欧洲从事医学超声造影的人员均具有II 级或III 级水平(超过6000 或10000 次超声检查),且有针对性的最低培训要求,还要掌握包括造影剂注射和禁忌证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处理他们国家医疗法规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能力。

2)根据目标病灶的回声、位置、深度等条件,适当调整MI 以获得最佳的对比增强成像。如病灶位置深在,适当调高MI 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对比增强情况,但会增加微泡破坏和缩短成像时间。粗略来说,大血管成像MI 一般为0.15-0.25,浅表0.1-0.15,腹部0.1 以下。

3)低MI 与高MI 成像配合的方法是在造影剂尚未过峰值前自动或手动将机器的发射功率调节至MI 大于1.0(即FLASH),把探测范围内的微泡击破,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低MI 实时造影模式。此法可显示病灶的血流再灌注,也可借助肿瘤微血管成像模式显示病灶的血管结构。

4)增益的调节:注射造影剂前使用增益自动优化功能或手动调节图像的增益及均匀性。以肝脏检查为例,调节后的图像以肝组织为无回声,仅膈肌、胆囊壁等显示为线状回声为准。

5)深度和聚焦点:检查时应尽量将病灶置于扫查区域的中部,深度调节至能包括完整的目标病灶和适量的邻近组织。聚焦点常规置于目标病灶的底部水平,为了得到均匀性更好的图像,可以增加聚焦点的数量,但一般不宜超过2个。

6)帧频的调节:一般设定在8-20 帧/秒,帧频过低将减低时间分辨率,不利于实时显示;帧频过高则因单位时间内发射的超声波脉冲数增加而造成不必要的微泡破坏,使造影成像时间缩短。

7)动态范围的调节:适当的动态范围有助于真实地显示组织增强的差异。范围过低虽使对比度增加,但由明到暗之间的细节丢失过多导致图像粗糙;范围过高可获得细腻的图像,但明暗之间的对比度欠佳,不利于显示增强的差异。

8)扫查切面的调整:识别目标病灶后,尽量使病变距离探头最近且受呼吸影响最小,并保持探头于固定位置。需提醒的是浅表器官检查一定注意探头的压力,否则会影响造影的显影效果。

9)图像显示方式:对常规超声上容易捕捉的病灶造影时可采用单幅显示,必要时可在低MI 的常规超声图像和造影图像之间切换,进一步确认病灶位置。对于不易显示的病灶,建议用双幅显示的方式,实时对比和确认扫查目标无误。

10)造影中超声仪的调节:为获得最佳的图像,可随时调节增益或MI 或TGC。如果要兼做定量分析,每例检查的成像条件则应保持一致。

11)图像存储:首先确认机器存储空间是否充足,设置适当的存储条件和方案,造影检查开始的同时立即动态存储图像资料。该剪辑通常是注射造影剂后10-40s,即开始增强的信息,再另外采集2~3 分钟时的较短动态剪辑。最后,将整个动态视频剪辑(首选),或至少选择多张最相关的影像图片,进行长期的保

存。

12)目前使用的声诺维推荐剂量为2.4ml,也可以增加至4.8ml,或减少至1.0ml 或者更少,这取决于所使用超声仪器器的敏感度、探头类型、所检查的器官、病人的体型及病变的深度。当使用较高频率的探头,3.6-4.8ml 的剂量更好,尤其是浅表检查。

13)为全面观察病变微血管改变或外伤的患者,强烈建议再次注射造影剂对病变长轴面、短轴面等各个切面进行观察,但前后注射时间需间隔15-30 分钟。

14)经皮介入消融治疗强烈建议采用实时容积(4D)的方法或后处理容积重建计算每个目标病灶的体积,以便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每个肿瘤病灶彻底治疗所需插入的探针/探头数目、每次穿刺的路径;以及对于大病灶的准备和对消融重叠覆盖部分的容积计算。当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显示的病灶范围有很大差异时,建议在实时超声造影的引导下导入穿刺针。

15)CEUS 各种增强表现的定义、术语、正确的图像判读方法及书写报告的

标准化。

 


地址:房山区政府所在地良乡体育场路1号  电话:010-89903705 传真:010-89903706 Email: bjznjyy@163.com
版权所有:北京中能建医院  京ICP备160685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81号   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