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说:“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立夏之后,气温开始升高,炎热降临,雷雨增多,昆虫愈发活跃,植物开始迅猛生长。人的阳气开始逐渐旺盛,新陈代谢也开始增强。对应立夏之后的气候变化,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夏天新陈代谢增强,心脏负荷增加,所以说立夏养心尤为重要。腰果具有补脑、补肾、健脾的功效,腰果中含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腰果中含有油脂,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虾仁中清淡爽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很适合夏季食欲不振的人食用。除此之外,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坚果,也都有助于保护心脏。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很多人容易“苦夏”,食欲不振,脾胃虚弱。所以夏季可以多吃水果蔬菜,开胃的同时还能补充维生素。莴苣是易得的家常菜,它富含维生素,通经络,利五脏,入口爽脆,可以增加食欲。而且,莴苣中钾含量高,能够减少心房压力,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好处。此外,它还能助人睡眠。人体肝功能的活动也逐渐活跃,容易上“火”容易引起情绪波动。适当进食“苦”味食材可清热解毒、平肝“去火”,这其中最佳的苦味食材首推苦瓜。在早晚餐时喝粥和汤类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可健脾祛湿,补养身体。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黑芝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对维持血管壁的弹性作用巨大。另外,其中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也能起到降低血压、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虑,月经不调等症。长夏就要来临,外阳内阴,人体发虚,最需要温补,这款桂圆粥最适合加班熬夜的年轻人和生活压力大的中年人。夏季白昼长,夜晚短,可以晚睡早起,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早上的起床时间也要比在春天时稍早一点,5—6点起床为宜。
中午适当小睡,让大脑和身体能得到休息,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午休后也不要立刻起床,最好静卧10分钟。中医养生中讲究“冬藏夏放”,冬天要注意藏养,夏天则要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夏天是晨练的好时节,大家应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但是,夏天运动量不宜太大,天气炎热,出汗太多,会加重对人的损耗。可以在运动的时候,多备一些绿茶、绿豆汤,生津止渴,降温补水。立夏之后,人们情绪可能会随着气温的上升变得烦躁,情绪波动较大。生气易怒最容易给心脑血管带来损伤,因而夏季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态平和。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到夏季因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立夏时节可多做些偏“静”的事情,比如练字、下棋、钓鱼、养花等等,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立夏之后,气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快,人要养心安神,戒躁戒怒,平肝去火,消食开胃,适当温补,早起锻炼。
冷饮
贪一时冰爽口感,吃过多冷饮,会让“喜燥恶湿”的脾胃受伤,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容易困倦等症状。
消热解暑可以新鲜果蔬代替,比如西瓜、桃子、草莓、黄瓜、绿豆等都是很好的清热利湿食物。
大汗
立夏以后,自然界中阳气渐长、阴气转弱,气温逐渐走高,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易伤阳气。
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
湿热
受湿热天气的影响,人体也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包括口苦、食欲下降、腹泻,还可能出现皮肤湿疹。
可多吃些祛湿、清热解暑的食物调理身体,如:薏苡、黄瓜、空心菜、莴笋、莲子、冬瓜等。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樱桃红了,枇杷黄了,田里的小麦弯下了腰,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阳光从绿荫中洒下温暖,愿所有的病痛忧愁都随春而去,美好的生活似夏花弥漫。